- 返回 |
- 網(wǎng)站首頁
- / 文化園地
- / 藍(lán)海文苑
- / 游走濱海公園(詩10首)作者:張峰
《游走濱海公園》
碧水微波泛粼光,游目騁觀心飛揚。
擷來白云沏香茗,一壺青天日月長。
《遙遠(yuǎn)的家鄉(xiāng)》
家前屋后寂無聲,炊煙裊裊隨軟風(fēng)。
雞犬桑麻桃源外,清泉叮咚彈古箏。
《無處安心》
風(fēng)痡悄無聲,雨懶化云騰。
鳥倦歸巢去,心亂愁千層。
注:
痡(pū)(形聲。從疒(chuáng),甫聲。本義:過度疲勞;疲倦)。痡痡,病也?!墩f文》
我仆痡矣。——《詩·周南·卷耳》
毒痡四海。——《偽泰誓》
痡,人疲不能行之病?!稜栄拧め屧b》孫注
《尋夢》
沉睡酣如泥,醒來五更遲。
依稀尋殘夢,唯有枕邊濕。
《萬物生長》
村生泊長守柴門,萬物并作造化人。
凡桃俗李爭妍艷,意懶情疏醉紅塵。
《隱者》
妙手丹青寫春秋,兔起鶻落信天游。
卓犖不羈方寸地,閑云野鶴不知愁。
注:
1.兔起鶻落:鶻:[hú]:隼。[gǔ]:[鶻鸼]古書上說的一種鳥,羽毛青黑色,尾巴短。兔子剛跳起來,鶻就飛撲下去。比喻動作敏捷。也比喻繪畫或?qū)懳恼卵附萘鲿场?span style="font-family:仿宋">出自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span>
2.卓犖不羈:卓犖:突出,與眾不同。羈:拘束。指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何可一日無此君?”劉孝標(biāo)注引南朝·宋·何法盛《中興書》:“徽之卓犖不羈,欲為傲達,放肆聲色,頗過度,時人欽其才,穢其行也。”
3.閑云野鶴:閑:無拘束。飄浮的云,野生的鶴。舊指生活閑散、脫離世事的人。出自宋·尤袤《全唐詩話》卷六:“州亦難添,詩亦難改,然閑云孤鶴,何天而不可飛。”
《望遠(yuǎn)》
晨風(fēng)零雨凄凄然,天外孤鴻意慵懶。
遙望東岳天涯盡,倦鳥無時不思還。
《讀荷》
野鳧戲水劃漪瀾,碧盤滾珠沐金蟾。
紅荷不覺風(fēng)塵意,餐霞吸露盡超然。
《安危與共》
春冰虎尾一絲懸,鷹脧狼顧海之南。
同仇敵愾驅(qū)虎豹,蹈鋒飲血保江山。
注:
1.春冰虎尾:踩著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將解凍的冰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尚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2.鷹脧狼顧:形容目光銳利,為人狠戾。同“鷹視狼顧”?!?/span>天雨花》第二一回:“鷹脧狼顧為非善,柳黛蛾眉?xì)鈾M。”
3.蹈鋒飲血:形容勇敢,不怕犧牲。出自清·吳敏樹《唐子方方伯夢硯齋銘》:“公驟起鄉(xiāng)閭,捐家室,誓徒旅,蹈鋒飲血,其軍最為雄健矣?!?/span>
《薛城之行》
風(fēng)雨同行三十年,舊夢依稀似眼前。
久別相逢求一醉,相思未了情又添。
臨山腳下朗聲笑,蟠龍河畔換杯盞。
天涯兄弟怎能忘,來日再聚臘月天。
注:
蟠龍河: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qū)境內(nèi)。薛城之北有一河,名曰蟠龍河,其發(fā)于東北奚公山下,注于西南之沛澤,其水寬數(shù)十米,九曲盤旋,山頂觀之,似玉帶若盤龍,故因此而得名。其水流經(jīng)皇殿處,與許由河匯為一處,形成闊約數(shù)百畝水泊,水面常有漁人駕舟而漁,亦悠然自得。水中多沙渚,渚上或芳草如茵,或孤木成林,其間多為水鳥所棲,夕陽西下,亦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美景,春去秋來,然四時之景亦不相同,或煙雨孤樹,或飛鳥與還,或漁歌唱晚,或雪覆寒江。河畔植楊插柳,漫步水邊,微風(fēng)徐來,萬絲扶風(fēng)掠水,亦有江湖千里之感。
水波西流,遇一岬角,將水分為二,一為北水,一為南水,各蜿蜒十余里之遙,既合二為一。其間百畝土地狀如菱形,土地肥厚,水草豐美,北水流經(jīng)西倉,有橋橫臥其上,名曰西倉橋,又名西桑橋,概因古時周邊遍植桑樹林,因其而得名。此橋初建于唐,古時為連接臨城至滕縣之古驛道,曾數(shù)次毀于戰(zhàn)火,橋為五孔石拱橋,皆由巨石所砌,上有精美花紋,仍依稀可辨。橋長60米,橋?qū)? 米 ,橋底寬11米,孔高7米,跨度8米,橋東分水墻高4.5米,墻上各置一石雕鎮(zhèn)水獸,橋頭南北兩端各置石獅一對,張嘴揚頸,盛氣凌人,雖歷千年,雄風(fēng)猶在。今僅余二于橋北,橋南古獅已不復(fù)存焉,或毀于戰(zhàn)火,或為摸金校尉所竊,今人仿其式新雕于其上,橋欄新雕刻祥花瑞獸,古今圣賢軼事于上。古之凡遍植桑樹者必富庶之地,遙想當(dāng)年此處,橋上車馬不息,橋下舟船不止,商賈依橋而市,行人絡(luò)繹不絕。時至今日,農(nóng)歷每月逢三五十,仍有市于此,然古之盛況,今已不復(fù)。予行于此處,每臨橋而觀之,似又見二千年來滄桑與繁蕪。
予常聞西桑橋又南二里許,為古戰(zhàn)場也,每風(fēng)雨之夜,有聲嗚嗚然,如泣如訴,如哀如怒。據(jù)載清同治四年即1865暮春,捻軍于清軍激戰(zhàn)于此,是役雙方死傷慘重,遺尸百余具,白骨露于野,數(shù)年無人收,一度使驛道暫走別道數(shù)年。后有道士在此募地葬骨并立一碑,中書“枯骨墓”三字。予尋之而不遇。
臨橋四望,遠(yuǎn)處青山疊嶂,云淡天高,橋下蒹葭蒼蒼,在水一方,江洋為眾水之所歸,天空為飛鳥之所屬,世間萬物皆有歸屬,然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