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
- 網(wǎng)站首頁
- / 文化園地
- / 藍海文苑
- / 《秋雁私語》詩一組 作者:張峰
《秋雁私語》
秋月如鉤愁云慘,晨風零雨一身單。
天外孤鴻孑然啼,纏綿悱惻向誰言。
《淑女》
云輕柳弱楚腰軟,風鬟霧鬢碧玉簪。
杏臉桃腮羞怯怯,梨花帶雨猶自憐。
《閑來煮月》
玉液慢煮一壺月,冷風無語撩竹簾。
問心縹緲歸何處,云卷云舒看青天。
《風雨替花羞》
秋雨如約敲紗窗,軟風無語呵夢香。
紫竹瑟瑟為誰泣,紅杏羞花騎東墻。
《七夕》
巧月新風秋雨涼,雄雞高歌籬笆墻。
葡萄架下聽仙韻,織女何時會牛郎。
《秋別離》
金風送爽桐鈴響,閭巷草野溪水長。
社燕秋鴻離別恨,陽關(guān)三疊更凄惶。
注:
1.云輕柳弱:比喻婦女的頭發(fā)輕柔,腰肢細軟。出自宋張先《醉落魄》詞:“云輕柳弱。內(nèi)家髻要新梳掠?!?宋 何作善 《浣溪沙》詞:“黛淺波嬌情脈脈,云輕柳弱意真真?!?/span>
2.風鬟霧鬢:鬟:環(huán)形發(fā)髻;鬢:臉旁靠近耳朵的頭發(fā)。形容女子頭發(fā)的美。也形容女子頭發(fā)蓬松散亂。出自宋·蘇軾《題毛女貞》詩:“霧鬢風鬟木葉衣,山川良是昔人非?!彼巍し冻纱蟆缎伦骶巴こ淘佒嵝藤x詩次其韻》:“花邊霧鬢風鬟滿,酒畔云衣月扇香?!?
3.杏臉桃腮:臉似杏花白,腮如桃花紅。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出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杏臉桃腮,乘著月色,嬌滴滴越顯得紅白。"
4.梨花帶雨:像沾著雨點的梨花一樣。原形容楊貴妃哭泣時的姿態(tài)。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嬌美。見于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回紂王定睛觀看,見妲己烏云疊鬢,杏臉桃腮,淺淡春山,嬌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
5.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七巧節(jié)或七姐誕,發(fā)源于中國,是華人地區(qū)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該節(jié)日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nóng)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后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jié)日活動的內(nèi)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jié)”或“少女節(jié)”、“女兒節(jié)”。
七夕節(jié)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guān),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如《詩經(jīng)·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边€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并無后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jié)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并且正式成為屬于婦女的節(jié)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庇秩纭段骶╇s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span>
七夕節(jié)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xiàn)已成為中國情人節(jié)。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6.閭巷草野:閭巷:街巷。比喻民間鄉(xiāng)野地方。出自唐·王勃《上皇帝萬言書》:“臣又求之于閭巷草野之間,而亦未見其多焉。”
7.社燕秋鴻:燕子春社時來,秋社時去;鴻雁秋時來,春時去。以此比喻剛剛相見,立即又相分別。宋代蘇軾《送陳睦知潭州》詩:“有如社燕與秋鴻,相逢未穩(wěn)還相送?!?/span>
8.陽關(guān)三疊琴曲。琴譜以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主要歌詞,并引申詩意,增添詞句,抒寫離別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詩反復三次,故稱"三疊"。后泛指送別之曲。出自宋·周邦彥《蘇幕遮》詞:"《三疊陽關(guān)》聲漸杳。斷雨殘云,只怕巫山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