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洋浦港乘船往新英灣,要經過一段形似“瓶頸”的水域。這一帶地質地貌是“南沙北石”,“瓶頸”的南邊,是沙土地質的白馬井漁港,北邊是玄武巖為主的洋浦地界,南北兩塊突出的岬角地,俗稱分別叫“南炮臺”與“北炮臺”。其地名的由來,要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
四面環(huán)岸的新英灣,四季風平浪靜,歷來是漁船??康奶烊涣几?,這里的白馬井港更是島西重要的魚貨集散地,清朝年間,因常有海盜船從洋浦外海進港來騷擾、勒索、搶劫,于是兩岸周邊漁民便自發(fā)商議籌資,要修筑南北兩座炮臺。籌集資金方式為“封海夜”。就是說,大家約定在規(guī)定的天數內,洋浦、白馬井、新英兩岸三地所有的漁船捕魚所得的收入,全部繳納為修建炮臺資金。同治年間建成的炮臺各距岸線約50米,呈圓形,底座直徑約4米,磚石結構,兩座炮臺旁邊各建了一間守衛(wèi)室,從海路到越南海防購回兩門鐵大炮安放,建成后最初由當地漁民守衛(wèi),先后經過多次修繕,后來劃歸官府管轄,南炮臺名為“鎮(zhèn)遠炮臺”,北炮臺名為“定遠炮臺”。倘遇海盜船進港騷擾,相距約900米的兩座炮臺同時發(fā)炮,海盜就無路可逃,起到了很好的護航作用。南、北炮臺所在的岬角地段,漸漸通稱為“南炮臺”與“北炮臺”。一些漁船出海前,常備好雞、魚、豬等三牲到炮臺拜祭,祈求船只出海、歸航一路平安;一些人家生了孩子,也到炮臺“寄名”,此習俗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初期。有一首流傳至今的兒歌是這樣唱的——“月亮光光照儂影,照從洋浦到新英,白馬井人打小網,新英小儂釣鯻魚”(儂,小儂,都是儋州話里小孩的意思)。幼稚而質樸的歌句描繪了民眾生活的平靜與和諧。
北炮臺地質環(huán)境為玄武巖,自然風浪不懼;可南炮臺處雖為松軟的沙土,但由于潮汐水流的相互作用,其沙灘既不往海里延伸,也不向岸邊收縮,多少年來一直保持原來的岸線。南炮臺處生長著一片片蔥綠的樹林,因為偏僻和清凈,幾代都有讀書人在此結廬而居。
1958年,國營南海水產公司(簡稱南司,現(xiàn)稱海南省南?,F(xiàn)代漁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從廣州整體搬遷到白馬井,在南炮臺處,建起了一個當時中國華南片最大的直伸水中的修船“船排”和附屬造船廠;南炮臺處熱火朝天,北炮臺處卻偃旗息鼓,上世紀60年代,仍可以見到炮臺的殘磚斷垣,一叢叢高大的仙人掌,搖曳著這塊土地的原始和荒蕪,海面上每天見到的,除來往的渡船,剩下的就是幾只釣魚人的小船。直至90年代初洋浦港正式開工建設,洋浦開始大開發(fā),隨著推土機的轟鳴,一座座高大的樓房拔地而起,南北兩端,進入了經濟發(fā)展的快車道。
南、北炮臺隔海相望的這段“瓶頸”水域,俗稱“三家津水”(三家指的是洋浦、白馬井、新英)。約僅寬800米,一直是白馬井和洋浦南北之間主要的海上渡船航線,同時也是主航道,由于海面突然變窄,水流較急,水深為負10米。日軍侵華期間,拆毀了南、北炮臺,同時在南炮臺附近建起了一個水上飛機場,一架架水上飛機像小舢板一樣停泊在海面上。1945年8月,美軍第十四航空隊的兩架飛機飛臨白馬井上空,在“三家津水”擊沉了一艘日軍的后勤供給船。至今,這艘船的殘骸,仍沉沒在10米深的海底,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上世紀70年代,國營南海水產公司為紀念毛主席暢游長江,每年7月都舉行以南、北炮臺為起點和終點的“橫渡三家津水”群眾游泳比賽,在救護船只的伴隨下,近千人的人頭在海面上浩浩蕩蕩游動,場面甚是壯觀(本人有幸參加1975年的橫渡活動,并順利游完全程)。
2014年4月4日,我省迄今最大跨度的跨海大橋——洋浦大橋舉行通車儀式。徹底結束了洋浦港和白馬井漁港千百年來以渡船連接南北兩岸的歷史,為洋浦、儋州兩地共同發(fā)展開拓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巧合的是大橋南、北的兩個主橋墩,都分別距離南、北炮臺原大炮安放點西側不足300米的水面。如今,站在通航凈高30多米的大橋橋面,扶著欄桿鳥瞰,“三家津水”上,百舸爭流,船笛漁歌互答,一派繁榮景象。當年的“南炮臺”,如今只剩下一片蔥郁的木麻黃樹林,“北炮臺”的旁邊,已經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軍港。雖然這兩座炮臺已經風光不再,但它們卻見證了100多年的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撫今而追昔,它啟示我們牢記歷史,展望未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滿懷信心去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